当前位置: 茂河草业绿植 >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一口气读懂中国园林

文章发布日期:2024-05-16

好多小伙伴留言说,自己学了好几年园林了,至今都没有搞明白中国园林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这也是小编一直思考的问题,搞懂了历史我们也就能把握园林的未来。



首先声明这期的内容非常得难写,因为已经有太多人从不同角度分析过中国园林史了,有些还分析的不错,但作为一个学术装逼的景观从业者,小编肯定比不上那些高谈阔论的理论家,但自我的心得还是有的,本着让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宗旨,这期我们就来聊聊小编 眼中的中国园林大(致)事记!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园林艺术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最早的证据应该就是《诗经》出现的“灵台”“灵囿”而这些园子究竟是什么样的,诗经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只知道这些园子是供帝王狩猎享乐之用。

而说起享乐,就不得不提到纣王,童年梦魇。



而伴随纣的一定会有一个词叫做“酒池肉林”



那种完全碾压“纸醉金迷”的气势和各种裸体追逐的画面感,想想都有点小兴奋啊~



腹黑的我一度觉得这个世代,真的很棒。随便约的时代简直就是天堂啊!

意淫过后,我意识到了两个字“池、林”抛去杂念的这两个字就像是天堂一样,这也说明了在纣的时代已经有池和林的观念了,在加上诗经中的“台”基本的园林雏形其实完整了。



恩 可能就是这么回事~

不过要说有明确的面貌的园林,就得说道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了。上林苑是秦始皇时代的建设,所占之范围极为广阔,阿房宫即是上林苑的一部分,可知其规模。据说灞、浐、泾、渭四水均在上林苑中,所以说上林苑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概念的园林了,它更近似今天的国家公园。



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图为黄河十八弯

园林起初更多的是纯粹的视觉体验,在大自然的庞大山川原野中画出一个特别精彩的范围,作为帝王的苑囿。这哪是一个园子,它就是自然!

这让我想到了宋朝名画《千里江山图》 宋人山水画的巨视观,视大自然为园林的精神,这和上林苑的精神是一致的。



画中我们看到建筑在山间水边因地制宜的布置,完全融入了自然山水中,或者说周围的山水布局本就是浑然天成的。

这时的帝王作为一个人他的欲望膨胀到了极致,似乎园林就是“天下”



除了特别大,上林苑还追求奇景异物,在无涯的贪欲中,园林中的一切不过使他满足极端的心灵空虚而已。

《江山楼阁图》显示出中国人的自然观是凌驾于自然、享受自然的,对于这一时期的园林就是怎么爽怎么玩,完全不计较成本~



完全是帝会玩的节奏~建在这样悬崖边的建筑有多难建,你造吗?



现实中也有例证,北魏时期的悬空寺就是悬崖边的奇景,人们在登寺,祭拜,远眺的过程中,视觉和生理都会体验到不同以往的感觉。

奇还体现在秦汉等早期时期的园林一个共同的特色“台”无论是在文献中还是后代的书画中都能感受到“台”的存在。



在很多古籍画作中你都能找到一个建筑前凸出的地方,这就是“台”

这可不是远眺观景的地方,在当时这些台是迎接祭祀神仙的地方,也是园林中的中心,当然也是帝王修仙的地方。

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人会在坑里修仙的……



“台”在国外也很流行呢~



《洛神赋图》中洛神乘云车而来的一幕。说明当时的人希望和上天沟通和对自然的敬畏。而神仙降落的地方,古人认为就是“台”。



秦汉的宫苑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大、奇。

虽然园子大的要命,也只是满足帝王在其中享乐求仙罢了。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园林也不在是帝王的专属。



纵观中国几千年,读书人的思想一直受到儒道两家相互激荡。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出世的,以无为与自然为主旨,与园林关系较为直接;而儒家重入世,以伦理和为人之道为主旨,与建筑之关系较为直接。

所以在汉朝末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这两种思想使社会慢慢形成了两种极端的园林观:



一派是从上林苑演化而来的宫苑园林,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芝麻官僚,但凡有钱有权都要建园,来显示自己的实力。



一派则是深受道家出世的影响,离开人群,在深山做起了隐士,悠游与天地之间,不贪图世间繁华。



这两种园林一直延续到唐朝,达到了顶峰,这时就不能不提到这么几个园林:

代表宫苑园林的大明宫、曲江池、芙蓉园

代表田园园林的辋川别墅、独乐园

概括来说就是宫苑园林越来越人工化,精致化,而田园园林越来越自然化,和自然融为一体。



我们先来说说唐代的宫苑园林吧,虽然国力日渐强盛,照理说,园林应该是蓬勃发展才对,但唐宋六百年间,除了一些语焉不详的记叙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系统的记载。

这是因为皇帝的权力在几百年的政权更迭中,已经受到了种种限制。皇帝在建园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左右为难的感觉,一方面自己特别想建些离宫别馆,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大臣的谏诤,前代隋炀帝亡在奢侈的生活上也使他不能不有警惕之心。



皇帝宝宝心里苦啊~

但该有的还是会有,唐代大明宫就是辉煌的宫苑园林



虽然没有上林苑的面积大,但这也带来一个好处,怎么充分利用空间,早期朦胧的规划思想也已经启蒙了。





宫苑园林在此时还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跟出世的田园生活理想是毫不沾边的。





有了限制和范围之后,宫苑园林也有了制式和规范,细节也可以更加精致,可以说,自上古的“灵台”到唐,宫苑园林已经成熟了。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另外一种园林观,田园园林。在深受出世的道家思想影响下,向往着摆脱世俗生活,向往自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独乐园。

仇英版《独乐园》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独乐园的环境是自然的原野和山林,生活也非常的朴素原始,完全没有宫苑中的惺惺作态。

文征明版《独乐园》也是一派自然风光,仙气十足。



另外在赵伯驹的名作《辋川别墅》中,也对当时的田园园林有比较清楚的描述





篱笆,山林,茅屋,瀑布。俨然一派自然风光,毫无市井气息。

看上去田园园林是一片美好啊,但这里小编要说的是,这种园林观只是一种观念,可能像陶渊明这样的圣人可以做到,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尤其是上流的知识分子),下田掘地是少有的事。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诗和远方,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放下一起去追求呢?



所以在唐朝后期,这两种园林观并行,并且相互交融。宫苑园林中阁楼变成了堂庑,土山鱼池变成了山石水岸,那些野外大片的松竹,也变成了园林中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在仇英的《明皇幸蜀图卷》中山之形皆为尖笋,极为夸张,说明此时的园林山已经不是真山,山水画中之山与园林中之假山从此不分了!



这样的状况一直发展到北宋末年,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江南,中国园林的江南时代开始了。



自南宋以来,江南一带成为我国文学与艺术的中心,“江南”一词与风雅的文人生活,几乎成为同义词。这种情形到明朝末年发展到顶点,使江南地区成为中国后期发展的大熔炉,汇合为一种独特的、大众化的、世俗化的文明。在这里,中华文化已经没有明显的贵族与平民之分了,也没有乡俗和高贵之别了。儒佛道早已融为一体,理想与现实混为一谈,宗教与迷信不再划分。这样的文明最恰当的象征就是江南园林。



所以小编认为这样的园林更为的包容与中庸,比如我们之前聊过的沧浪亭。



一面市井、一面山林。仿佛士大夫们并不在意是否真的处于山林之间,园林更多的走进了内心,称为了一种内心的表达。

郭熙的名作《早春图》巨石的形状和远山的形状完全合一,排布方式和今天江南园林的假山非常相似。



而南宋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园林不得不提,就是宋徽宗的艮岳。

艮岳作为一个宫苑园林,也受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虽然没有留下图面资料,但从后人想象绘制的平面图中,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江南园林曲折婉转的布局方式。





之前小编写过很多关于江南园林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我就不在啰嗦了。总之江南时期的园林有这么几大特点:

一是面积小(大众化了)

二是石头的地位突出了(南宋之前皆为堆土为山)

三是水池变成了园林的重心(园中用水池把景色统一起来是江南园林最重要的贡献)

四是园林成为文人生活之要件(园林不再是观光享乐,而成为了生活环境)

今天我们看到了江南园林大多都是清末的,已经经过了多次改建,其形貌不是完全反应当时的真相,但在精神上,大体可以揣摩。

本来到这里我们也就大致讲完了中国的古典园林,但偏偏中国的封建社会源远流长,皇室帝王一直在折腾自己的宫苑园林,尤其是清朝,所以我们接着往下看。



可能是由于清王朝来自于关外,对于北京的炎夏气候不能适应,所以清朝一直都有建设离宫园林(既能办公又能生活)的传统。而且清朝的帝王大多学养俱佳,园林建设已经没有了古代奢华荒淫的模式,走向修身养性的方向。

所以清朝的皇家园林很有趣,一方面园林中有一整套完整的办公场所,另一方面他们又向往山水生活。如果简单粗暴理解的话,清皇家园林就像是故宫建筑和放大版私家园林的混合体。



比如圆明园的《方壶胜境》一整套完整的宗教建筑,方位形制都有讲究,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已经不大。



同样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是其正殿,我们仍然看不出建筑和环境的契合。



圆明园《武陵春色》

不只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相比之前的皇家园林,清朝皇帝在兴建园林上虽然兴致颇高,但已经取消了那些为了迎接神仙眺望远景而设置的楼阁,这使得请皇家园林虽然规模大,但完全没有帝王的气魄,这和上林苑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



在唐代李昭道的《洛阳楼图》中我们还能寻找到楼阁云台那种层层叠叠的气势。



清焦秉贞的《山水楼阁》哪里还像是皇家园林,虽然建筑整齐严谨,合乎公式法度,但已经极度民俗化了。

清皇家园林对江南园林的借鉴和模仿也是有证据可考的。



避暑山庄以水贯穿全园,前屋后院,曲折婉转的山水布局简直是江南园林的放大版。

当然,我们不否认清代的文学和艺术本来就缺乏独创性。但这种放大的手法,是有天然缺陷的。以有限格局的江南园林的观念来堆积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就会形成一个个彼此独立的小园,所以圆明园称“万园之园”也就不难理解了。



汉宝德先生对于清皇家园林的评价我非常的喜欢:

既不质朴,又不华丽。既不工整,又不活泼!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今天的园林又该怎么发展呢,或者说古代的经验和智慧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编认为儒道佛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园林的发展,这种思维上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园林形式的变化。而今天自由思潮,民主思潮涌动,让我们第一次可以用一种穿越维度的方式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并让这种观念影响园林(详见冯纪忠的方塔园),并还将影响着园林的未来。

——OVER——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古典园林简史;我国园林始于殷商时期,当时贵族为了进行狩猎等娱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尤其是士;的转折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期,皇家园林持续发展私家;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高潮期,文人写意山水园日;而在明清两朝,中国古典园林迎来了又一个高潮期,明;北京“三山五园”、承德避暑。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殷商周时期的囿开始,至今已有3000余年,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一)中国古典园林简史

我国园林始于殷商时期,当时贵族为了进行狩猎等娱乐活动,将一定地域用篱笆或墙围合起来,便形成了一种相当简单的园林——囿,囿中可挖池筑台,因此囿除了狩猎之外还能“观天象,通神明”;秦时的园林开创了筑山,理水并列的造景手法,西汉时也开创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此时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出现,园林的游憩,观赏的功能愈发加重;从殷商至秦汉,是中国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尤其是士人为了逃避现实开始崇尚隐逸,寄情山水,促进了山水艺术的大兴盛,造园成为一种时尚,私家园林很快兴盛起来,而当时宗教的盛行也使寺观园林这一园林类型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园林以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并开始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初具雏形的园林体系,是中国古典园林

的转折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期,皇家园林持续发展私家园林日益兴盛,并出现了新的私家园林类型——文人园林,标志着中国园林开始有意识的融入诗情画意,此时的公共园林也有长足发展,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此时中国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影响遍及亚洲汉文化圈。

宋朝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高潮期,文人写意山水园日趋成熟、兴盛,皇家园林受其影响,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叠石置石均显出高超技艺,理水已经能移缩全部水体形象,唐朝写实与写意结合的传统在宋代也大体完成。元朝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园林艺术出现了停滞状态。

而在明清两朝,中国古典园林迎来了又一个高潮期,明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富丽堂皇前所未有,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愈加普遍,民间造园成风,私家园林空前发展,留下了拙政园、留园等一大批优秀园林,这一时期在造园技术上也出现了很多流派,极大丰富了园林艺术内容,园林美学思想趋于成熟,涌现了一批各具理论个性的园林美学思想家和著作,如最早的园林专业著作《园冶》等,使得中国园林美学丰富多彩;而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造园艺术与技术都达到了十分娴熟的境地,中国园林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体系,确立了它应有的世界地位,皇家园林方面全面引进江南造园技艺,促进了南北园林艺术大融合,代表有

北京“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而私家园林方面江南园林达到了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最高水平,北方及其它地区的园林甚至是皇家园林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它的影响,私家园林代表有扬州的个园寄啸山庄等,清朝造园全面兴盛的同时,造园技艺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涌现了很多技艺精湛的造园名家,其中名噪一时的张然一家三代开创了一个园林流派,为中国的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国古典园林分类及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按地理位置分类可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和岭南类型,北方类型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安、洛阳,江南类型主要分布于苏州、杭州、无锡,岭南类型主要分布于广东,而按照占有者身份来分,则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类,皇家园林代表有颐和园、北海公园等,规模宏大,布局一般为前宫后苑,苑林区有建筑、景点、小园、景区等,园中建筑气派华丽稳重大尺度水体山石一般呈“一池三山”布置,植物多以丛林方式出现;私家园林规模一般较小,布局常取内向的形式,建筑也采取曲折灵活的布局方式,水体采用高度概括、集中用水的方式,使有限空间变得开朗、宽敞,山石方面能在叠山置石中仿真山的脉络气势,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植物则以模拟大自然为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有筑山、理水、植物、建筑、匾额楹联五大要素,筑山一般以石为山,一般有厚重沉稳的黄石,皱瘦通透的太湖石,表现冬雪的叠石,用于竹林中的笋石等;理水之法一

般有掩、隔、破三种,大水岛堤相存,小水曲折有致,静态之水如湖泊水塘,动态之水有瀑布渊潭,水在园中能起导向、分隔、点缀、倒影、连接等作用;植物的选择一般要求具有姿美、色美、味香、有意境四个特点;建筑一般有厅堂、楼亭、廊、榭等,起到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点景、隔景的作用,而匾额楹联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

园林中景色一般会分主景和配景,主景一般有强烈感染力,而配景又分前景和背景,前景起丰富主题作用,背景起烘托主题作用;园林中的造景手法一般有抑景、添景、漏景、框景、借景、对景、夹景等,抑景可赋予景点一种含蓄之美,使之显得更具艺术魅力;添景可使景色显得更有层次美;漏景是通过走廊、墙上的漏窗来欣赏园外或院外的美景;框景是通过门窗洞或者树枝将远处的美景包含其中;借景使游人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让游人产生横向或者纵向的视觉拓展和联系,使之以小见大;对景是指在甲处可欣赏到乙处美景,在乙处又可欣赏甲处美景,使两地美景遥相呼应;夹景是将有审美价值的景点用建筑物或者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之更显诗情画意。

(三)园林实例——颐和园

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的颐和园旧称清漪园,是我国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清乾隆为其母后祝寿而建造园立意为福山寿,海颐和园的面积约为28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四。共分为四个景区: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庭;万寿山的前山部

分;后湖及万寿山的后山部分;昆明湖的南湖及西湖部分。

颐和园不仅是一个供游憩的园林,它同时还具有宫廷的作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这里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式建筑,以示皇家园林严肃、庄重的气派。东宫门的仁寿殿,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的宫殿,慈禧在这里受朝理政,并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仁寿殿的西侧乐寿堂便是慈禧太后的住处。为了取得园林气势,在庭院中布置山石盆景等,建筑采取了灰瓦卷棚顶,以区别于故宫的建筑,使整个建筑在均衡对称的布局中,有一定的活泼性。

园中主体建筑佛香阁,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它北面依山,以取山林意境;南面临湖,故得看水的意境。从临湖的牌坊经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直达山顶的智慧海,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而且层层上登,仰之弥高,气魂雄伟。佛香阁之堂皇富丽为全园建筑之冠。置于万寿山前山的正中,地位适中得体,起到了控制全园的作用。

沿着昆明湖边,东起于乐寿堂,西到前山的最西端,建了一条728米长廊。它象—条纽带把前山上下的各组建筑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各组建筑中的大过道,可以在这里散步,或坐在栏杆上欣赏远近建筑和大自然的景色。长廊建筑本身在一定距离内又布置了亭子或通到临湖的轩榭,把它分成有节奏的段落,又蜿蜒曲折。长廊把万寿山与昆明湖连系在一起,既起空间分割作用,又有使园林空间有机过渡的作用,丰富了空间的变化与层次。



上一篇:种植花草攻略饥荒新家园怎么种植花草 饥荒新家园种植花草攻略
下一篇: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最显著的文化和特点是什么

免责声明

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4-2030 茂河草业绿植 版权所有滇ICP备2022007236号-436 联系QQ:110306080

优质的招商效果,立即申请入驻

客户热线电话:010-5822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