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茂河草业绿植 >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如何赏园

文章发布日期:2024-05-16

引言: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创造思想、不同的理论。其背后不可名状的却可以解释主流意识的,是一种关于园林的美学体系。本文以山水园林为蓝本,讲解山水园林背后的美学血缘。

关键词:山水画、藏山汲水、美学、哲学


园林哲学与美学:

相对于山水诗画这种纯艺术而言,园林是生活艺术的发展——园林的诞生与发展,园林的审美是入画的,园林艺术可以与山水画艺术是立体的山水画作与山水情趣表达,其中依托了贯穿华夏史的山水情节,成就了中华文人士大夫的山水生活哲学......

关于山水之融于艺术,特别是书画艺术,历来已经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山水派诗人谢灵运,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的纵情山水、享乐山水、参禅悟道,追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儒道情怀,山水诗与山水画产生更是,开辟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新纪元......儒道哲学在中国大地的共振。同时美学上称这一股文学、书画、建筑艺术的风潮为魏晋风度。
回看园林发展,虽然江南园林为中国园林之最,但中国园林体系庞大,足以囊括不同的生态地域,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园主家族背景,不同的朝代时段,不同的文化审美,不同的技术背景,在神州大地产生出了不同类型形式各异的园林。皇家囿园可追溯至商周,至秦汉已成规模。而两汉时期是私家园林出现与形成时期。
简单剖析之,皇家园林从狩猎场演变而来,广大而气势恢宏,而后越发精致。私家园林则多附有文人气息。园林发展又是个历时的过程,出现把园林发展时期分类的做法:园林的生成、园林的转折、园林的全盛、园林的成熟初期(两宋至明)、园林的成熟后期(明清)。


园林与画,园林与山水画:

园林与山水画的发展是山水主题中的重要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与园林皆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对山水画的挖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园林的特征与发展。(待续)


画中的山水铺陈:

园林如山水,历史上诸多的山水画艺术源自对自然的刻画模仿与艺术加工,同时,也促进了真实世界中对山水的模拟即造园,而中国传统画论的精髓,八字总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得心源。

  1. 如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描绘的清晨晦雨间歇,万卷云浮化云海,如庵上登临观海岳,一片水墨潇湘掩日出。手法:山石轮廓通过水墨层层浸染、墨色浓淡变化展现立体前后;通过横卧的“落茄皴”描绘出背景群山朦胧圆润的意境,虚实相生描绘了生动的细节与整体情景,虚实结合的手法。自然意境深远,景观真实壮丽。
  2. 《江行初雪图》通过人物描绘,寒风中的衣裳拂动,伛偻姿态,芦苇的倾覆,江波的褶皱的描绘,表达出寒风凛冽的冬日长江,也是山水画中人物最多的。从侧面来捕捉自然。
  3. 荆浩在《笔法记》提出,山水的不同部分是不同的物像,作画要在理解物像的基础之上。他指出了山水的物像有:峰、陵、峦、岭、岫、崖、谷、峪、溪、涧,目的是山水画不仅能可行可望,还能可游可居。
  4. 关于山水画,分为青绿山水派(李思训、李昭道、李林甫、赵伯驹、赵伯啸、赵佶、马远、唐寅、仇英等),水墨山水派(王维、荆浩、关仝、范宽、米?、米友仁、文徵明、赵孟頫、董其昌、黄望公等)。
  5.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不能算独立的山水画,而是一副建筑设计的效果图。
  7. 五代南唐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董源的《潇湘图》,朦胧江南,河中沙洲、《溪岸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
  8. 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
  9. 五代后梁荆浩的《匡庐图》,五代山水特征,隐逸山水的再现。作为水墨山水画最古老的遗作。
  10. 南宋李唐的《江山小景》,可有可居的图面表述。
  11. 五代后梁关仝的《秋山晚翠图》,突出岩石和树木的水墨画新技巧。
  12. 五代后梁关仝的《关山行旅图》
  13. 南宋马远的《踏歌图》、《水图》
  14. 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15. 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
  16. 明代唐寅的《溪山渔隐图》


山水画审美的历史演变:

参考《知中.山水》对中国山水文化的资料收集,中国山水画如流转的繁花,唐宋为一体,唐画重气势,场面宏大,全景镜头,但在细节表达上粗放简单。北宋崇尚坐照、格致,在谈到基础上对画面的表达更加精制细微。具体表现为皴法的发展与实践中。其后李郭、董巨、荆关三派魏然独立。李郭笔意连贯、造型奇诡、趣味茫然。

同时,文章论述影响绘画趣味的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排除了审美、题材、技法、品味等原因,主要是纸张等是材料。又如材质表达的类似性——山水画中的山石的色质纹理形状等,山水盆景石料的选择有:砂积石、斧劈石、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龟纹石,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质感纹理形状,不同的角色作用点。(笔触表现画中的山石)(新颖惊奇)

南宋以降中国山水画趣味才真正改变,自马远、夏圭始,南宋开始造型上的严谨慢慢让位于适度简化,给足了水墨趣味的发挥空间,所谓“拖泥带水”之技法。
从研读画作来说,出现了“把整体进行分层、压缩为平面、空间出现断层、距离的衔接法、对象不再连续,而是被空间所间隔”。
段落的程式化,结构左右的互差,如抽屉般似乎可以被任意取用,可以随意拼裁,突出了出奇、自由、不稳定与不安情绪的诸多艺术加工力。

元明之后画风再变。宋代的画单景不脱离正常的观感,而明代的绘画主要不是视觉,而是经验,是进山、缘溪性,行至山深处的经验积累,带有时间的推移。此类画法是把纵深关系用垂直铺陈的方式来表达,(突出表现为竖向版面,垂直向的延伸)画面中屡次出现的人可能就是一个人。经验的画法并不是一观,而是要表现时间与空间的连绵,层出不穷与不断涌现——华画中山水事物对人物的涌现,以主动的方式层层自我剥离,形容为三角母题的推阶与褶皱。

同时明后期的山水画也突出以下特点,包含不同的手法与技法,画与园林相对应,可以出现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1.湿墨繁笔,密密匝匝,混沌淤塞地步,连绵不断,无尽纠葛。褶皱与皴法是连续的,难以作为体量的交代与支持(不干脆而变为模糊),在这时用这周瑜皴法无赋予矛盾空间的过渡。
2.山体的写实便成为如假山般的勾画,山体形态刻画为:多面、断续而纷繁复杂。(假山瘦、皱、漏、透)
3.多从事也多柔和,画面更加零碎化,把各个方向的透视等经验综合起来,难以确定观者的位置,视角的运动是多处的,是没有定式的。
4.特殊尺幅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画中事物共同构成了“景界”,最终把“身体性”赋予了“观看”。


山水画的构图分析——山水画之技法: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都有主动打开的意识:前景如书桌案几俯瞰,远景背景般的仰视盛满,而中景出现巨大的“视觉陷坑”。为了再现山内之景,则两侧峰峦向外打开,山体外翻,正面侧面背面都被展现。文中说,山水与园林不同,对于园林来说人是要进去的而画作不容许人真的进来,画就要来裹挟你,成为你的周遭,替你俯仰,替你四面八方观。

以上总结为一句便是多个视角的共现,加以起承转合处理。

1.拼贴转换: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面构图手法使其分为了三个段落与局部,中间通过虚化或留白或均质来处理对接,毫无违和。不同——仰视、平远视、俯近视,这时人的视角是变化的,与山水包含观赏的动作的,画面是多样的拼贴的,并控制你的观看方式。其图面出现的“低平、俯瞰、仰望的几重层次与独立视野,并在视觉上形成急剧的退后的视觉陷坑与不同的体验距离感。

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如建筑般的三段式构图。前景与远景无需发生关系,山体是不连绵的。

董其昌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三段混搭,真空处留白,空白作流水来缝补与拼合。图面出现了原本没有的某一方向的速度感、挤压感、错契倒悬的不安感,但是未有多重解读的体验。

文徵明的《仿王蒙山水画轴》,剥离、展开、褶皱的技法。

2.置身糅合:《雪山图》以不完整的片段组成一幅历时性的画卷,当时叫缺失忽远忽近,夹杂这远至近的观看视角。所以图面犹如人一路的风景经历却不曾有过痛快的视野,以一种撩拨人的方式吞吞吐吐,与景深有关。特殊的尺幅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画中事物共同构成的“景界”,最终把身体性赋予了观看!

《黄山松石图》,萧从云的松树与黄山石连续翻滚裹挟,超近景的描写很生动。依旧是回归人的视角与体验。

3.驻足山脚:《万壑松风图》,一幅巨嶂占据大部分,巍然而立,苍茫遒劲,暗色与云雾缭绕或六百多天空强烈对比。李唐的高明之处,详尽描绘了山脚,重视前景与中景,“未山而先麓,截溪而断谷”,近景掩盖住远景之脚。远山是提示性的,目光在精致的近景入口。

4.环视周遭:《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图面碎碎叨叨,彷佛山为自家园林,而远景由墙外接着远山飘忽而去。又提及“未山先麓”——详细山脚,隐去山腰,复现山顶。山脚为你的周遭,具有包裹性。

萧云从《学洪谷子法册页》令人惊奇,并略带后现代的技法特征。断面为破之境遇,使得偶然的相遇发生,断面的破境,形成两个世界的驻望。通过一个破口大打开,制造神秘主义。

同时,相对于绘画趣味与整体画风的变化之于纸张,画面的构图也受纸张形状的巨大影响,如横长、纵长、扇面、方形小幅等等。

明代仇英的《竹林高士图》,凭借着对扇面打开的动作,出现历时性的场景,并且类似于园林中隔扇的形状,提供一种观法(文中称作观法的残余?)。


画外续山水——借鉴手法用其于造园:

以上不同的画法构图为园林的构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应用于园林,便提供了众多的运用手法的考虑与技巧的借鉴:

1.构图与人:园林的三维构图控制了你的观赏、游玩、栖居的方式。一定的编排对人的心理(预期)、认知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的角色很重要,为人服务在园林中处在第一位。

2.画与园林:园林中的审美、思想等基本是完成后的总结性成果,但技法是过程的体现并伴随着建造的全过程。而包含目的、意象意境等已有经验是初期介入物与牵引力——即初期设计围绕的核心,仍旧是经验主义,但是理性的经验,继承了宋代格物致知的传统,这也是研究山水画与园林之深层联系的意义所在,为技巧提供依据。

3.传统布图与技法:园林作为立体山水画可以像山水画一样,组景方式围绕最终的不同体验——不同的视框与体感氛围,在整体中创造不同的主题的分景。通过藏与露、虚与实等方式使片段化的主题相组合(不局限于串联的进行方式),在真实世界体验上即为“步移景异”。同时可以认识到人的站点、路径是与设计的景致平等的对应物,需要两边同时的考虑与设计。

4.创造性技法:创新式的艺术类技法的介入,比如组景中的对比反衬、异质化、片段断层、杂糅等后现代艺术的手法的尝试,可以创生出独特奇妙的景观、得到更新的体验。维持提供一些可能性与想象。

5.独立的真实性:园林同时又不同于山水画,园林的山水无法极度夸张,所有图面中能表现的错置与拼贴的观感,在真实世界中只能用其他手法来制造幻觉与假象。同时园林需要体验经历走动的行为去支持,历时性;而画面则是在同时提供不同的场环境,共时性。在臆想园林时,应该于真实相对应。

结语:众多的具体的技法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创新,需要在时间的摸爬滚打中得到,才是最真实的最具体的。山水画艺术可借鉴用于园林,园林与山水画一样有艺术的共性,多样的统一。


上一篇:园林艺术探索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的美学与实践原则
下一篇:园林艺术园林艺术论文范文(5篇)

免责声明

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4-2030 茂河草业绿植 版权所有滇ICP备2022007236号-436 联系QQ:110306080

优质的招商效果,立即申请入驻

客户热线电话:010-5822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