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茂河草业绿植 > 草坪

草坪身边朋友有哪些生活方式惊艳到你?

文章发布日期:2024-05-16

年轻人嘛,总是要跳脱条条框框才能说明社会在癫狂前行。比起老一辈「工人」、「农民」、「商人」的基础标签,「文艺」、「硬核」、「佛系」、「斜杠」、「有框」……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标签儿其实就是年轻人不一样生活方式的证明~你身边儿有没有「深藏 blue」的小伙伴,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一手骚操作分分钟让你目瞪口呆!比如辞职看世界、爆改出租屋、90后CEO等等等等,欢迎分享你身边的故事。

刚毕业的时候,我认得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她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月一定要存1000元的定期。

某个月,因为突发事件,她的手头就只有九百多的余钱能存。于是她找我借了几十元,凑了一千元整存了起来。

没有等到发工资,她就用兼职赚的钱还给了我。

她说,这个习惯是在大学里养成的。

毕业前,她知道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工资肯定不太够用,于是她就着手准备了一笔“就业备用金”。这笔备用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兼职所得的工资以及家里给的生活费余下的一部分。

就这样,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到毕业的时候,差不多就存够了一万多。这笔钱帮助她度过了工作前期的困难时光,直到她的工作稳定下来,每个月存钱的习惯重新又被捡了起来。

每个月月底当我为还信用卡焦头烂额的时候,她存完钱就去奖励自己一份甜品或者是一套衣服。

后来,我离开那家公司之后,就很少和她联系了。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她订婚宴的照片,笑得特别甜蜜。

我想,这样的姑娘怎么也过得不会太差吧!

认识的人当中,最让我惊艳也是对我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是我在券商上班时认识的一位股民大叔,

大叔姓李,国企职工,比我父亲小6-7岁,不喜欢被叫李叔,习惯被称为老李。

券商的老式基层营业部通常有大户室,户室按照资金不同划分,资金量越高的户室环节越好,分别是10万级别,30万级别,50万级别和80万以上级别。

我刚到的时候老李在50万级别的户室混,到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混进了80万以上级别的VIP大户室。

和VIP大户室里的其它股民不一样,其它能进VIP户室的基本都是做生意的,或者是有“其它”大额经济来源的,只有老李是纯粹的工薪阶层,从97年入市之后,一路升级,各个级别的户室都混过,资金量一路水涨船高。

老李最擅长三件事,

1,攒钱;2,炒股;3,各种理财。

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大多数人觉得能通过炒股获得丰厚回报的人,一定是掌握了比较高深的理论或者是特殊的技巧,但是这些东西老李一样也不会,完全是靠笨办法和慢节奏积累的财富和资金。

认识老李的时候,正是我自己最颓的一个阶段,但是老李的存在生活细节,给了我很大启发和鼓励。

攒钱,

能从最普通的工薪阶层起步,通过投资和理财获得一笔比较可观的财富,老李的攒钱能力功不可没,他在攒钱方面并不是简单的省吃俭用,主要是靠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自律来实现的。

据老李自己说,他第一笔认认真真攒钱是从刚上班开始,那时候他就不喜欢挤电车,因为那个年代的电车在他们上下班的时间段超级拥挤,想买最新款的自行车骑着上下班。但是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每个月工资只有不到100元左右,好的自行车却要几百元,而且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上班之后,成家之前,工资收入不是完全可以自己支配的,大部分年轻人的工资收入是有一半要上缴给家长的,老李也不例外。

所以要买自行车就要自己慢慢攒钱,结果老李攒了一年钱,一共就攒下不到50块钱,因为年轻人刚上班有收入,不太控制得住花钱的念头,和同事吃吃喝喝玩玩就把钱花完了。

于是老李改变套路,找了一个工资袋,把要买的自行车的价格写上去,然后每个月工资一到手,先存到袋子里一笔钱,然后写上存入多少钱,还差多少钱。

比如这样,

买自行车——350元整。

1月份:存入25元,还差325元;

2月份:存入25元,还差300元;

.........................................

(数字是假设的,老李给我讲过一次,但是具体数字我没记住,只记住了套路)

很快买自行车的钱就按照计划攒够了,自从买了自行车之后,老李对这种攒钱方式就上瘾了,工资收入越来越多,攒钱的原因也从买自行车变成处对象经费,变成子女教育经费,给父母预备的医疗经费等等;存钱的纸袋子也变成了存折,存折又变成银行卡。但是方式都一样,没张存折里夹着一张纸条,或者银行卡上贴着一张长纸条,先写上攒钱的目的和目标金额,然后每个月固定往对应的账户里存一点点钱,日积月累的积攒。

每个月的工资存完各种攒钱项目之后,看还剩多少钱在分配到每一天可供开销有多少,计算着花钱。如果有结余,在单独存到一个零存整取的账户里留着将来应急时用的。

也就是说,老李在攒钱这个事上,不是单纯的拼命压缩开支,而是先规划可能需要用钱的项目和预计需求的资金量,然后再算下这笔消费预计使用时间和当前间隔多久,然后算出这笔资金细化到每个月要积攒多少,做好计划之后就认真的执行,超额的消费尽量能省则省,不超额的情况下尽量过得舒服一点,也不用刻意去过度节俭。

加上老李的媳妇也是国企员工,两个人的收入一直比较稳定,所以经年累月的积攒之下,老李的各个账户里总计的累计金额要远远多过和他同时参加工作,并且收入接近的朋友和同事。

炒股,

后来97年的时候,老李开始炒股。

据老李自己说,他上班时的工作是管理钢铁厂内部铁路的道口交通秩序,有点像调度,所以工作不是很忙,于是每天上班时间除了工作就是看各种单位订的报纸,从92年就开始看到报纸上有讲关于股票的内容,他就一直想买。但是那个年代,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证券营业部,而且开户的门槛很高,最低的也要求有资金2万元以上。

到了97年,老李才知道我们这个城市也有证券营业部了,而且要求的开户资金门槛也存够了,于是老李开始开户炒股。

老李炒股并没有把全部积蓄都放进去,而是凑够开户门槛之后,又把大部分资金存回了银行,留下一部分炒股,并且每个月把自己的“灰色收入”按月存进股票账户。

(老李的“灰色收入”是因为那个年代国企管理不严格,所以经常有人把国企里各种“废旧”生产材料拉出去变卖,而这些变卖材料的人要进厂出厂都要经过老李管理的铁路道口。只要老李不去举报他们,他们每个月买了东西的钱就会分老李一份。当然,后来国企管理规范了,这种情况就越来越少见了。)

老李炒股十几年,交易过的股票一共不超过10只,因为他自己是钢铁厂的员工,所以只买钢铁类的股票,主要就是鞍钢股份,本钢板材,宝钢股份。

理由也很简单,别的行业不懂,所以干脆不买。

交易的模式也毫无技巧可言,就是看20日均线和60日均线,

股价从线下越过均线超过三天就买入,股价跌破均线超过三天就卖出;

股价只运行在20日均线上方就少买,既在20日均线上,又在60日均线上方的话,就多买点。

另外,因为他是厂内运输部门的员工,还会根据厂内的运输情况和钢材价格来做决定,要是厂内运输繁忙,钢材价格也好,加上股价都在均线上,就仓位再重点;

如果厂内运输停滞,钢材价格低迷,加上股价都在均线下,就直接空仓等着。

那时候股票交易并不方便,不像我们现在拿出手机就能在APP里进行交易,要么通过电话下单,要么通过营业部现场下单;要看行情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实时更新的行情只能去营业部的大屏幕或者炒股机上去看。

好在老李的工作只三班制的倒班上法,所以每到白天不上班的交易日,老李就在营业部呆着看股票。

后来,随着国企管理的日益完善和严格,老李的“灰色收入”就逐渐没了,股票上的收益就逐渐成了老李工资以外最大的收入来源,而且后来一跃超过工资收入,成为老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我认识老李的时候,老李已经混到50万以上资产级别的大户室里了,每天上班,炒股,有空去钓个鱼,一心等退休。

老李炒股的特点就是简单和坚持,他的这套操作方式,我用历史回测算过,其实总胜率才65%左右,也就是说老李每交易10次里,盈利的次数只比亏损的次数要多出3次而已,但是这3.0的优势时间久了效果就让人惊艳了,而且他的操作方式尽量保证了亏损的次数里,损失金额都比较小,盈利的时候,盈利金额和比例都略高。

十多年的蚂蚁搬家式收益,加上中间牛市的爆发,把老李从一个普通散户,一路送进大户室。

保持对各类理财方式的兴趣

我和老李接触最多的时候是2010年年底,老李已经开始做基金定投1年半了。因为2008以后,银行开始大规模宣传基金定投,高峰期就是2009年和2010年,再后来银行宣传的重点变成了自家的理财产品,就不那么积极推广基金定投了。

老李做基金定投是因为这个东西天然就符合他的攒钱和投资习惯,那时候老李女儿刚上大学,女儿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老李早就在银行卡里攒够了,打算搞基金定投给女儿赞嫁妆。

他从2009年开始每个月买1000元的定投,后来升到1500元,最后升到2000元一个月。一直坚持到2016年,他女儿研究生毕业,这个账户定投了7年多,盈利颇丰。

不光是炒股和买基金,老李还一直研究各种低风险的理财品种。

最近这几次我回家的时候,偶尔会和老李他们这批在大户室里认识的股民一起吃饭聊天,去年开始老李已经不去银行买做定投了,而是直接在蚂蚁聚宝里做基金定投,各种理财平台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老李基本都有点研究,因为有段时间老李经常在银谷在线上做一些理财,还专门和我讨论过投资散标和投资集合标之间的风险收益差别,怎么衡量标的风险以及分散投资的分配这些。

老李虽然不碰钢铁板块以外的股票,但是对于各种财经信息还是挺关注的,自己还订纸质的《中国证券报》,因为他觉得还是报纸上写的内容比网站和各种公众号里写的内容更有深度也能靠谱。


之前我在知乎上关注过一个问题,有人问一个月能攒下500块钱,问这笔钱怎么处理最划算,下面的答案打算都说这笔钱数目太小,干不了什么,建议题主去投资自己,提升自己,不要总想着攒钱,要想着学怎么能更赚钱。

其实,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不断的升职加薪创造更高的收入呢?

大多数人不过是守着一份比较安稳的工作过日子,很多单位和公司的升职加薪不是看能力,还要排资论辈,还要靠人脉关系。

所以,攒钱并不可笑,是不是要投资自己和提升自己也因人而异。

我刚毕业那会也相信“出名要趁早”,也期待抓住机会一朝翻身,但是那时候的现实并没有给我任何机会,所以一度觉得前途渺茫,可能就只能像父辈一样守住一份工资收入过日子了,加上那段时间股票上赚的钱在几个月时间里全亏了回去,感觉投资这条路可能也走不通了。

直到跟老李混熟之后,听他讲了他自己的各种经历,才发觉即使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只要重视细节,坚持去做对的事,即使再笨的办法和再慢的过程,终究不会是一场空,即使不能跨越阶层,也总比身边同等收入的人过的好很多。

老李不论是攒钱还是炒股,其实都是靠细节取胜,我后来好多行为都借鉴了老李的经验,那时候特别想出现长途旅行,但是家里需要钱,我自己的收入不能随便花,于是找了几条成本最低的长途旅行路线,然后算了一下最少需要多少钱能走完这几条路线,然后开了张银行卡,专门每个月就像老李攒钱买自行车那样存点钱进去攒着。

从开始为旅行攒钱开始,到后来走完了计划中所有的路线,其实只用不到三年时间。

而且,在后来所以的各种投资过程中,基本上是坚持一个绝对的原则,那就是不懂的完全不碰,虽然会花时间去研究目前还不懂的品种,但是在搞清楚之前,绝不贸然行动。

而且我从那时候起,也多了很多张银行卡和股票账户,每张银行卡和股票账户都有固定的用途和目标金额,每次有大的投资收益结算,或者收入的时候,都固定往卡里存钱或者在账户里做股票定投。

这些账户里的金额日益增长,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个安全感,我现在特别能理解老李当初攒钱时的那种成就感和喜悦。其实认真攒钱和龟速投资,有时候真的不像很多年轻人心目当中以为的那么刻板和无聊,反倒是有一种特别的有序感和奔头。

对于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放下那些宣扬消费主义,投资自我的公众号和成功学鸡汤,多拿计算器好好规划一下收入累计和资产增值的细节更有用,别嫌钱少,别嫌时间太久,高度自律和长远规划才能让人富足。

点点。


点点是一头羊,是我农场里一霸。


点点对待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态度:怼。是农场里唯一敢于挑战保卫科权威的动物,是农场里唯一连场长也不甩的动物,脾气暴躁、性格古怪,怼天怼地怼空气,怼门怼墙怼机器。


黄科长被它怼过。

点点胜,黄科长哭。


咬科长自然不在话下。

咬科长这个怂货看见点点就躲着。


保卫科二代经常被点点怼到狗仰马翻,哭着奔向妈妈的怀抱。




点点甚至连门卫大爷彪哥都敢怼。要知道彪哥可是一条刚直不阿、一丝不苟的老狗。



点点之所以叫点点,是因为它来到农场的时候小得不像话,跟一只猫差不多大。我们都非常怜爱它,结果这厮恃宠而骄,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有一天,一条牦牛正在人畜无害的啃草,点点一个深蹲,冲过去就怼在牦牛蹄子上。农场一条脾气暴躁的山羊从此诞生。


发电机太吵了,怼。


拖拉机看起来不友好,怼。


场长那个死胖子喜欢吃羊腰子,怼。


今天的风看起来很妖娆啊,怼。



有一次农场里来了一位新朋友……黑科长。黑科长长得膘肥体壮,体格彪悍,牛高马大,威风凛凛,当场我就撤了黄科长的职,让它当了科长。



点点羊生第一次吃瘪就是在黑科长手里。


这条狗看起来很拽啊,怼?

管他呢,怼吧。

卧槽这个狗怎么这么大?

那么大又是食肉动物怼了会不会死?



正在点点犹豫不前的时候,黑科长伸出厚厚的舌头,舔了舔点点的顶花皮……


我相信点点立刻陷入了哲学与世界观的崩塌中:我是谁?这是哪里?我在这里干什么?眼前这个庞然大物为什么要舔我?是在尝味道还是在示威?


我好吃吗?


如果吃了我却不好吃怎么办?




点点立刻放弃了农场霸王的地位与身份,歪着脖子就去蹭黑科长的脖子,低眉顺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不管做人还是做羊,该怂还得怂啊……

先上图

在无锡,有这样一位姑娘,19岁时租下了一座10亩葡萄园,然后亲手把葡萄园改成了清奇的小院,从草坪到菜园,从小黄鸭到大白鹅,都是她亲手栽种和喂养长大的。


她叫块块,2015年10月,块块一家三口特地从城市里搬来,租下这座农村小院。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和普通院子没什么区别。

可推开院门,穿过庭院,眼前却是300㎡可以肆意奔跑的草坪。

还有一亩菜园和七亩多的果园

以及一只时而温柔,时而蛇精病的汪——黄油妹

黄油妹平常最爱干的事儿,就是300平的大草坪上旋转~跳跃~


然而一年之前,这个美得像风婆婆的城堡的小院子,却是这样的景象:房屋阴暗破旧,院子荒芜,屋后还有一片杂草丛生的葡萄园。

葡萄园的原主人是块块家的老朋友,一年前,当他准备把葡萄园租出去的时候,块块一家人心动了,一家人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花了2年的积蓄,租了下来。

小院子原是主人的临时住所,刚租下来时,整体感觉只有一个字,乱,特别乱,必须得收拾,然后一家人决定要把葡萄园好好改造一下。

说干就干!一家三口先是利用周末时间,把院子先清扫干净,然后在村里请了师傅,把生锈的铁门,换成了很有质感的栅格木门,棚子也换了样子。

块块说,从外面看屋子“灰溜溜”的,颜值太低。

没关系,就直接把墙壁刷成清新又百搭的白色。之前屋子窗户特别小,严重影响室内采光,所以就把窗户面积扩大,侧向再多加一个窗户和进出门。

以前的院子也是葡萄园的一部分,现在院子内的葡萄树都被移走了,取而代之的是300㎡绿油油的大草坪,而且还有一个26㎡的门廊。


妈妈喜欢种花,能种花的地都要保留,贴心的爸爸就在房屋周围砌上一圈小花坛。院子里也是四季变换不同的色彩,偶而还会引得蝴蝶在院内翩翩起舞。

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蛇精病的黄油妹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花痴汪。

嘿嘿(* ̄▽ ̄*)我是黄油花姑娘

令人惊艳的生活方式,无需太昂贵,一家三口一只汪,外加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足矣!

黄油妹:“块块,你的脸大,不要嫉妒我好嘛~”

推门而入,就是块块一家人的生活区,和室外一样,高颜值的白色依旧是主打色。

块块尤爱美食,并在微博积累很多粉丝,所以厨房自然也是颜值和实力兼备。白色方砖搭配白色橱柜,还有浅木色台面,构成了一道厨房的“风景线”。

由于自家天然的条件,块块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而且聚会时块块都会准备上一桌大餐,然后再配上院子里摘来的鲜花,这让每次聚餐都变得仪式感十足。

块块不仅在美食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做法,在屋内装饰上更有她心灵手巧的一面。

从村头捡来的枯枝,块块和爸爸一起DIY了工业复古的枯枝餐灯;白色的墙壁太单调,块块就把棉线织成了装饰物,外加一根枯木挂在墙上。

偶尔块块还会采一把院子里的野花,插到喝完的空闲的杯子里,每天的心情也是美美哒。

然而让全家人最开心的,还是后院的那一片绿园和一群小家伙们。

一家人在葡萄园原主人的帮助下,重新修整了葡萄园,并找人订做了拱形钢管,待葡萄藤爬上来,这里像极了爱丽丝仙境。

然后余下的葡萄园,种上了果树,果子成熟的季节,块块就约上小伙伴一起来摘果子。

走在十亩园子里,到处都是鸭宝宝、鸡宝宝、还有鹅宝宝...

黄油妹:“我只是看看,没有恶意,不偷吃…”

大大的果园,没有束缚,院子里的草窝里都是热乎乎的鸡蛋鸭蛋鹅蛋

寒暑假,块块根本不想出去玩,因为这里就是她的游乐园,每天忙着收拾着自己的小园子。

现在的块块,很满足,也很知足。

块块有了大厨房,每天烘焙自己的喜爱的食物;妈妈有了自己的大阳台,种上她喜欢的花花草草;黄油妹也有了自己的大草坪,每天在上面痛快的奔跑....

村上春树说:“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而这些暖暖的小确幸,让19岁的块块把生活过成了一片绿洲。

这样“接地气”的生活,大概也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吧。


-end-

图片授权自块块 @徐块块,转载要获得授权喔。


你找不到比尚品宅配还可爱的机构号啦!

还不快来关注我们?( ?? ? ? ?)?


如需改造服务,戳这里 尚品宅配-家居免费设计 报名就可以啦。

去年五月,小李辞去工作,在北京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卖部。

地方不大,只有15平米。货架上摆的是辣条、饮料和泡面,光顾的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街坊邻居,每个月赚的钱只够买菜做饭。

他心里却觉得踏实 —— 每天为一块八毛的零钱操心,闲下来了,就听门口乘凉的大爷大妈闲扯淡,从大红袍的正确冲泡方法,聊到冰岛人怎么吃海豹。

他常常觉得,北京胡同就像一出即兴表演的话剧,在这里,鲜活的市井生活随时上演。

顾客买了泡面坐在门口吃,旁边有街坊在聊天。

2019年的春天还没过完,我辞去一份做了5年的出版社编辑工作。

虽然,这份工作曾让我很有些飘飘然 —— 人前人后被尊称“李老师”,凑个千把字书评就能登上知名媒体的版面。

可是,这种虚荣的状态却让我有点迷失。我想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去。

碰巧,房东退租,迫使我搬家。于是我索性辞职、搬家一起办,在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卖部。

小卖部所在的胡同。

房子是亲戚家的,不临街,在一条很长的胡同中部。一共两间:大间住人,小间就是小卖部。

由于之前一直出租给小店主,屋子里还留有一个破冰柜,几个铁货架。

还有一些积压的卷烟、白酒和过期的绿茶,两箱空啤酒瓶子,一些卷筒纸和大半箱泡面。

收拾屋子的时候,我找到了之前的进货单据,上面有附近货栈的联系方式。

隐身胡同里的货栈。

于是我先订购了啤酒、可乐、雪碧、冰红茶等几种大众化饮料。

可能因为订购量不大,货栈老板不太上心,经常拖个两三天不给送货,还偶尔临时加价。

加价虽说也不过是1、2块钱,但小卖部利润很低,受不起“盘剥”—— 一瓶饮料本就几毛钱的利润啊!

着急要货的时候,我只好拉着买菜的小车去把货物搬回来。

小卖部该卖什么呢?

由于不爱吃零食,我还真为此琢磨了一阵子。

只要路过小卖部或超市,我都习惯性观察一下他们的货架,看商品种类,也看定价,偷偷拍下照片作参考。

偷拍超市的定价。

我的定价原则是宁低不高,毕竟没有房租压力,先以低价吸引顾客,特别是零花钱不多的小朋友。

经过一番拾掇,这个略显粗糙的小卖部,就这样开门营业了。

开店之初,我设想过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甚至担心会不会有坏人来打劫。

结果真正的坏人没遇到,日常赖皮捣乱的人倒是不少。

我收到的残币。
空啤酒瓶子可以退5毛钱,有一次两个男的拿了几十个空瓶来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从我这里卖出去的。

刚开业的时候,面对顾客我总是手忙脚乱,一慌乱就记不住售价。

有个顾客就钻空子,明明15块钱的白酒却说7块钱一瓶。我也只好卖给他了。

还有个邻居,他经常买一种标价10元的烟。有一次10元烟没货,于是他问能不能10元买一盒标价11元的烟,尝尝鲜。

我答应了。从此他每次买都只付10元,后来我干脆把11元的烟降价为10元了。

我不抽烟,光是认清烟名就花了不少力气。每种烟还有外号,像图中这个叫“小太阳中南海”。

小商品的利润都不高,为了不亏本,一贯对数字不敏感的我,也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

到了夏天,我付500块押金租了个冰柜,进了20多种冰棍。

虽然越贵的冰棍利润越高,但我进的都是售价不超过2.5元的平价冰棍 —— 太贵怕邻居们不买账。

其中卖得最快的是1块钱的老冰棍儿;玉米冰棍1.5元一支,也很快卖断货。

可是冰柜太耗电了,每天电费就要十几块钱,卖冰棍的利润还不够交电费的。

后来我做了冰棍促销,十块钱六支,任挑。

果然吸引了附近的大叔大婶,一天就卖了50多块钱冰棍。

有个大婶买了冰棍回家,第二天就过来跟我说,昨天买的六种都挺好吃,今天再买一次。我心想,大婶您一天吃的冰棍比我一年吃的还多。

夏末,我把冰柜退了,剩下的冰棍转移到家里的冰箱冷冻室,然后把包装纸做成“菜单”,客人点单,我再去冰箱里拿。

小卖部的生意时好时坏,经常要看天吃饭。

夏日里有一天,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雨,挺凉快的,但买东西的人也非常少,平日络绎不绝买冰镇啤酒的顾主都不见了。

当时店里的空调恰好坏了,但我还是希望天热一些。

终于明白古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情了。

本来就客流量堪忧了,胡同里还隔三差五施工修路,生意更是惨淡。

随着经营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摸清了顾客的喜好,开始增加商品的种类。

货架上就慢慢出现了各种糖果、锅巴、薯片、花生米。

泡面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并且配上了鸡爪、鸡腿、香肠等“泡面伴侣”。

小卖部好像有“进货魔咒”,只要我进货了就没人买,比如盐。经常有人来问有没有盐,我进了10包之后一包也没卖出去。

本来,我希望我的小卖部可以卖正牌的、健康有营养的零食。

一开始薯片我尽量选非油炸的,虽然进货价会比较贵。

有人向我兜售利润比“蒙牛”“伊利”高很多的杂牌冰棍时,我也都拒绝了 —— 然而这个信念并没有支撑太久。

不到两个月,我的“健康食品销售计划”就败给了膨化食品、辣条和“肥宅快乐水”。

店里新增了许多薯片和辣条。

开小卖部最有趣的,莫过于能遇到形形色色的顾客。

偶尔路过的游客、本地的大爷大妈、租房的外地打工者……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人情冷暖。

附近有几个合租的四川快递小哥,下班后经常来买烟买酒。有次我收钱之后,买烟的小哥愣着不走,说你少收了我1块钱。

还有一次他们扫了二维码却忘了付账。等他们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说上次付款没成功,他们也没有质疑,很爽快地就把钱补上了。

国庆节期间,有游客一家来买泡面,吃完他们要去“填俺闷逛畅”(天安门广场)。

一回生,二回熟。我和老顾客之间的互动,逐渐就不局限于“买东西-付账-走人”了。

有时候我会义务帮大家换零钱、收快递。

有朋友建议我开个业务:代收快递,每件1元。但我觉得毕竟收快递不是我的主业,所以就当随手帮忙了。

老顾客有时候买完东西也不着急走,会站在门口和我云里雾里地侃大山,讲某种香烟的历史,从公海上的走私说到附近小店的假货,一包香烟俨然就是一部全球史。

也有顾客在晚上11点我准备关门睡觉的时候,和我絮絮叨叨说自家的矛盾,让我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胡同里安静又不失热闹的夜晚。

还有个安徽的大哥经常来买烟买酒。有时会和我炫耀公司发的新水杯,或者故作低调地告诉我,女儿考上了大学。

有一次,大哥鬼鬼祟祟地在门口探头探脑,我说您这是干嘛,约了特务在我小店交换情报吗?

他说,趁媳妇儿不在,赶紧买瓶啤酒喝。

我说老婆不是不在家嘛,这是躲谁啊?

他抱怨,邻居那个老奶奶最近天天盯着他,只要见到喝酒,回头就给他媳妇儿告状,说他每天咳嗽嘛还不戒酒,这么下去身体要坏了。

本来闺女和自己是一条心的,现在也被大妈们策反了。所以他每次都拎着酒瓶子找个胡同里没人的犄角旮旯,喝完再回家。

我心里不禁偷笑 —— 这种多管闲事的“优秀品质”放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身上,真的让人觉得又萌又暖又无奈。

后来有一天,这个大哥雄赳赳地来店里买了六瓶啤酒、一瓶白酒。我说您这是要造反啊,不怕老婆骂了?

他说,嗨,别提了。老婆娘家来了亲戚,所以命令我今天必须陪酒 —— 以前老子想喝一瓶都不行,今天说喝完六瓶,不够再买。

一开始我只卖玻璃瓶装的啤酒,但总有人来问有没有易拉罐的,所以我就进了一箱罐装啤酒。

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客人还有很多。

每天下午两点半,总有一个大叔风雨无阻地来店里买两瓶冰镇啤酒。

有一天我内急,想着等大叔两点半来买完酒我就赶紧去上厕所。结果那天他下午三点半才来。

我问他今天怎么来晚了,他说前一天来了发现我在午休,所以今天就想晚来一小时,让我多睡会儿。

而实际上我为了等他迟迟不敢出门,担心他扑了个空 —— 简直就是现实版《麦琪的礼物》嘛!

没客人的时候,我就在店里看看书,上厕所也要趁客人少的时候。

晚上10点之后,经常有一个穿着工装、举止优雅的姐姐来买冰棍。

看着她拿了2块钱一根的冰棍,然后又放回去,换成了1.5的,还自言自语说,“吃这个就行了,也挺好的”。

忽然有点心酸,这么晚才下班,还要为5毛钱精打细算。

然而这就是胡同里老百姓的日常。

我用硬纸盒做了个格挡,把不同面额的纸币分类存放,凑够一千就拿去银行换整。
店里可以手机支付,但用纸币和硬币的人还很多,经常数硬币数到我眼瞎。

当然交流也并不都是愉快的,有时候也有点闹心。

比如有个被大家称为“傻子”的人,经常坐在门口和左邻右舍聊天。

同时他又很擅换着花样惹人嫌,招猫逗狗啊,和大妈搭讪啊,吓唬小朋友啊什么的,渐渐引起了公愤。

如果有人当面指责他,他就嘿嘿笑着装傻。

他经常来小卖部买零度可乐,3块钱的饮料每次只付2块。下次来买东西的时候再清账。

后来,清账时间从1天渐渐拉长到1周,最后发展到上次的还没结清,下一次的债又记上了。

我用便利贴记下“傻子”的欠账。

而且,我发现他经常和邻居炫耀自己的赊账,可是一见到我就立刻扭头走开。

我不明白这1块钱是有多重要,拿着出去放高利贷是能发家致富吗?与其躲着我,干嘛不清账呢。

后来我才知道,他靠给居委会的院子打扫卫生和做杂活,领低保生活。

也许“我可以赊账”这件事对他来说就像一种特权,让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傻子”的自行车,车架上还有一瓶白酒。

夏夜,小卖部门口总会坐着几个邻居乘凉、聊天。

一开始我不好意思加入他们的“胡同座谈会”。

和周围邻居渐渐熟悉之后,我也开始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偶尔出来和大爷大妈问个“吃了没?”。

偶遇良辰美景,我总是会抱着琴坐门口弹一会。路过一对中年夫妇,女的说:嚯!这个可太雅了!男的问:这什么琴?女:不知道。

没过多久,对门的大爷会在我干活的时候,递给我他家的锤子;冷饮供货商送冰柜来,几个街坊会主动帮我抬进屋;有人赖账的时候,也有邻居走过来帮我“讨债”。

甚至坐在门口抽烟的老奶奶会跟我说:

“小伙子,抽烟不?没事,别怕,对身体没影响。你看我抽了一辈子烟,也没影响生孩子,这不是也活这么大岁数了。”

我推说不会抽烟。她又热情地说,“来,我教你!好学!没关系啊别怕头晕,晕两回就会了!”

豆瓣友邻来店里聚会撸串,邻居给我们贡献了小板凳和木炭。

然而我刚搬来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子的。

有天工人师傅上门装宽带,拉网线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别家的线,没五分钟那一家三口就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吵架,硬是把师傅拉去维修,说修不好就不许走。

隔壁院子老奶奶也来找我,不许我用我家的卫生间,因为污水会排到他们院里的下水井,夏天万一堵了怎么办。

还有一次,我刚住进来没三天,就有邻居跑过来说,消防部门认为我的房子外面有违建,存在火灾隐患,应该拆除……

邻居在我的窗户底下晒他喂鸽子的米,结果米里面的虫子全都顺着墙壁往上爬。后来,邻居又给我拿来杀虫剂。

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和胡同里的北京,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都市里生活节奏快,大家奉行的是契约精神,萍水相逢,互不叨扰。

而北京胡同是人情世故的市井,存留了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所以说,要融入老北京的胡同生活,是有门槛的。

有人把它概括为“局气”,而我也愿意把它描述为:懂礼貌,守规矩,大方,仗义,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的琐碎。

蓝天白云,一群鸽子飞过灰瓦和大槐树,树下几个光着膀子侃大山的北京大爷,扇着蒲扇,可能还端着一碗麻酱凉面。这就是我小时候的胡同记忆。
来了个小朋友买辣条,我和他说这种一毛钱和五分钱硬币已经很少用了。但看他那个眼巴巴的小眼神,还是卖给他了。想起自己从抽屉里偷硬币买糖吃的童年。

我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我好好的国企工作不做,却跑去开小卖部。

在他们看来,大概这种“不上进”是北京人的特权:没有生活压力,任性享受生活。

我一些朋友即便已经买车买房、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却仍然对我的北京户口耿耿于怀,尽管我的收入还不到报税标准。

他们会说:等到拆迁,你就一夜暴富了!

但他们没看到的是,胡同里一家五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30多度的夏天甚至没有空调。

子女大学毕业有了稳定收入,父母还要出去捡垃圾卖钱。

这让我想起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北京人生活哲学: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附近胡同里的一个破旧的小院子,实则是龚自珍故居。

我觉得生活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艰难的。

对于很多老街坊来说,所谓幸福,可能就是吃晚饭的时候有二两白酒配炸酱面。

如果谁偶尔去某家小店吃了一碗咸淡合口还有肉沫的豆腐脑,就值得炫耀一下。

我想起“傻子”有一次终于清账并“全款”买了饮料,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把四个1元硬币排在柜台上,比往日欠账的时候神气百倍。

一瓶二锅头不过十几块,20多度的时候经常卖断货。天热了,店里的一半收益要靠冰镇啤酒。

也许,让这些老北京人活出幸福感的关键可能不是收入,而是心态。

只要二锅头、红塔山和北冰洋没涨价,日子仍然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 —— 既不花哨,也不光鲜亮丽,但充满了生命力。

晚上小卖部开着门,有一只猫溜了进来,吃饱喝足还赖着不肯走。


图文 人类学的李小道 | 编辑 小崔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来稿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上一篇:草坪如何办草坪婚礼?
下一篇:草坪北京有哪些户外草坪婚礼的好场地?

免责声明

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本站所转载图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业性质,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

相关资讯
CopyRight © 2024-2030 茂河草业绿植 版权所有滇ICP备2022007236号-436 联系QQ:110306080

优质的招商效果,立即申请入驻

客户热线电话:010-58220352